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怎么摆正心态,树立责任意识?
1、作为基层干部 ,我们应该是服务群众 、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起为民服务、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的责任。我们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尽责履职 ,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面对困难,都要勇于承担责任 。我们要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保持“士不可以不弘毅 ”的斗志,不畏避嫌 ,不怕繁琐困难。
2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责任意识,把做官当成做事 ,把行权当成履责,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以人民的利益为干事业的出发点,把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作为我们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3、端正思想,提高责任意识 。有个别基层干部抱有看不起基层工作的心态 ,并不重视基层工作,工作中也表现得懒懒散散,所以端正思想 ,摆正心态是基层干部做好基层工作的基础。
新时代基层干部要警惕“三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基层干部作为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直接执行者,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 ,基层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警惕“三化 ”问题,即理想信念虚化、宗旨意识淡化和担当意识弱化。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强调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指出要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弱化、虚化 、边缘化问题 。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也明确指出,要通过提升组织力 ,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 、信息化“三化”建设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也明确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 、全面过硬。
党建三化是指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三化”建设 。这一建设旨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解决其弱化 、虚化、边缘化问题,提升组织力 ,推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基层党建“三化 ”建设是一项基础性 、根本性、全局性工作,需要明确责任、明确思路、明确举措,坚持问题导向 、目标导向、效果导向。
三化一型是指“市场化、法治化 、专业化、开放型” 。以下是关于“三化一型”的详细解释:市场化:强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要遵循市场规律 ,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调节供求 、激发活力。这要求干部要善于用市场化的办法来谋划发展、解决问题和推动工作。
如何提高基层干部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
领导干部必须着力强化依法决策、依法指导 、依法办事的意识 。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领导干部在其法律地位上的双重身份必然要求其树立与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相符的,以及与其自身所处法律地位相称的法律意识。
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律培训 ,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鼓励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确保基层治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基层法治队伍,负责基层治理中的法律事务 。推动法治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确保法治资源能够真正惠及基层。
基层党组织作为战斗堡垒,应强化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提升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与为民服务理念 ,增强其依法行政能力。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建立基层法治工作重心下移 、力量下沉的机制,改善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 ,推动法治干部深入基层,以确保法治理念深入基层治理 。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党员干部应当认识到法律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法律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法律知识的学习。 突出学习重点 。法律知识繁多 ,党员干部应抓住关键,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办事的能力。 持之以恒 ,学以致用。
强化法治思维,当好自觉学法的表率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 ,真正让法治精神深植于脑、内化于心。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依法法国的基本内涵,认真学习宪法以及行政、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法治思维 ,提升法律素养,做到依法决策 、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
努力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形成良好法治环境。依法行政 以提高认识为前提 ,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 以提高干部法律意识为重点,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
党员意识方面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
1 、整改措施: 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推动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长效化,确保党员能够深入基层 ,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群众路线教育:高度重视党的群众路线基础理论的教育,提高党员对群众路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确保党员能够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2、党员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的问题:脱离群众:高高在上: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存在官僚主义倾向,不深入基层,不贴近群众 。浮于表面:对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困难了解不深入 ,缺乏真心实意的关心和帮助。作风不正:在与群众交往中言语不当,态度不端正,损害党员形象。
3 、整改措施: 加强理论学习:通过组织定期学习、专题讲座等方式 ,提高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 。 加强党性教育:通过党性锻炼、红色教育等活动,强化党员的党性觉悟和忠诚担当意识 ,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联系群众:推动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长效化,确保党员能够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发挥新媒体力量: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 ,拓宽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
5、整改措施: 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改进党员的工作作风 ,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 、长效化。通过定期走访、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群众需求 ,及时解决群众问题。
乡村干部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思想观念存在差距 。部分村级班子干部年龄较大,思想较为保守,导致创新活力不足 ,工作能力有限,尤其是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较弱;少数基层干部对农民缺乏尊重,做一些与人民群众感情、权益、民意 、民利不相符的事情;一些村干部缺乏开拓精神 ,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 ”的小农意识。团结协调能力不足。
当前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思想观念存在编差。
低价处置集体资产,损害集体利益 。违法违规发包集体土地,从中牟取私利。侵占、挪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出租费用。在乡村建设项目管理中弄虚作假 、损公肥私:虚列项目、虚增工程量套取资金 。虚假招标 ,规避公平竞争原则。违规干预乡村工程建设,为个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
一)账务处理不规范,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 。(二)账务管理混乱 ,财务监督失控。(三)债权债务缺乏清理,债务不堪重负。(四)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影响干群关系 。(一)提高乡村干部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整改措施:(二)健全各项制度 ,规范财务管理。(三)加强财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
乡村治理中的法律意识不足问题 在乡村治理中,部分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不足 ,导致在解决矛盾和问题时可能采取不当手段,如以权压人或依赖个人关系。这种处理方式缺乏前瞻性,往往不能令所有人满意 ,并且有损法律的权威。要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必须首先提高农村干部的法律素养。
一是基层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方式方法 、矛盾问题等研究不深、宣传不够、引导不力,认为土地流转与乡镇村社关系不大,造成土地流转无人监管。二是小农经济思想严重。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大山的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lywyt.com/dsdbk/202509-2403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大山的站的签约作者“admin”
本文概览: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怎么摆正心态,树立责任意识?1、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应该是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起为民服务、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的责任。我们要树立强烈的责任...
文章不错《【基层干部意识问题,基层干部政治意识弱化的原因】》内容很有帮助